对于“生活在别处,生活不曾到来”,走过两个相反的思路——一会把它看作是对过度追求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的一种鞭笞,二会在喘息不动时褒扬它语气中自带的残存的微光。现在暂且认为它们都是对的。

有些被看作“无用的”、“无病呻吟的”、“无聊的”情绪是与当下的冲撞(或许这些就是吧),它们很少借助某一形式依附于某一平台,而其中内含的潜力量就像一股暗流在敏感的脑中反复低徊、涌动,它的逗留看似浪费时间,实则是一种对自己极其负责任的梳理和重塑,延迟了因生活嘈杂产生的钝感,哪怕是一刻都会将其视若珍宝,并会认识到很多东西其实一直未曾泯灭。

其实并不用刻意夸大、美化这种时刻,理想化的仪式感太强反倒会激进冒事、错失精品,让第二层含义丧失原本的意义。我需要的只是让它的到来变得更平淡些,获得新且从容的广阔感。无论是从音乐中,绘画中还是文字中,常常认为“广阔感”是对某些事物最高的赞美,因为透过它的广阔,你又能看到很多很多。

一些能在心中引起的波澜事件(譬如大大小小的讲堂)常常只是填补了部分“孤陋寡闻”的感官需求,它们在绝大多数人那里只是孤立无援的知识碎片,与以往的和即将获取的知识很少产生有机关联,在这一层面来说,它们几近碎片化且无聊的谈资。

如此来说,它平静的到来便需要用源源汲取的知识作铺垫,让你所听所见、所感所想不再是突如其来的庞然大物、孤立的存在。当无数这样的时刻产生奇妙的联系时;当你所想的许多美的细节,在另外一些人的口中听到时,自然就收获了它的平淡。

脚下不再空空荡荡,围城不再水泄不通,

感觉生活在别处,这是一份忧伤的清醒。

打开自己,去接受世界的细节。


评论
热度(1)

© 一期一会 | Powered by LOFTER